网络强国:智能化战争
战争总是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演化形态,尤其互联网生态的形成,使每一次新的战争,会出现新战法、新样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党中央的这一判断是科学的,从当前进行中的欧美联军打击叙利亚,可以看岀智能化战争的端倪。
2018年4月14日,北京时间周六上午09:00,叙利亚时间凌晨04:00,美东时间周五晚上21:00,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实施了一轮精确打击。
美国《防务新闻》14日报道:在红海,美国“蒙特雷”号巡洋舰和“拉博恩”号驱逐舰分别发射了30枚和7枚“战斧”巡航导弹;阿拉伯湾北部,“希金斯”号驱逐舰发射了23枚“战斧”;在地中海,法国护卫舰发射了海军型SCALP巡航导弹,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约翰·华纳”号发射了6枚“战斧”——这也是“弗吉尼亚”级潜艇的首次实战。
此外,从卡塔尔起飞的两架美军B-1B轰炸机发射了19枚新型“增程型联合防区外空对地弹药(JASSAM-ER)”,法国发射了SCALP-EG巡航导弹,英国“狂风”“台风”战斗机发射了“风暴阴影”防区外导弹。
这次空袭叙利亚动用了多件新款武器,集中体现于“智能化”。
网络使指挥与武器智能化,因而生成了新的战争样式——智能战争。
研究战争,关键是研究符合新的战争规律特点的新思想。
思想上领先对手,才能在战争行动上赢得先机。
智能化战争是近年来军事理论界热议的新论题。2010年中国学者就提出了“智能化的战争”,2016年日本《正论》月刊10月号发表题为《世界已进入人工智能战争时代》文章。
中国军网报道,2017年《解放军报》专门发表了两篇关于智能化战争的研究文章。认为:智能技术深入发展及军事化运用持续加速,催生了未来战争新形态:在物理域,网络、数据、算法和模型成为重要物质基础;在信息域,空间泛在互联的智能化系统成为作战主体;在认知域,制智权代替制空间权成为作战重心。
2017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了“2017年颠覆性技术与未来战争研讨会”,会议提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向社会各领域迅速渗透,随着大量无人装备涌入战场,未来智能战争将呈现以下特征:作战节点高度智能化,作战要素在人类空间、信息空间、物理空间深度交织融合,混合智能成为作战效能提升的核心引擎。我们要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临界点的预判,通过相关基础理论的突破,形成智能战争的颠覆性技术突破,从而增强对未来智能战争的主动权。
《中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桔皮书(2017)》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从2017年中国大数据驱动安全发展情况来看,以基于大数据的新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今后针对能源、交通、制造、金融、通信等安全悠关领域的基础设施的破坏性攻击将持续加剧。
新时代军事领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战略的视野,理性审视、正确认知智能化革命。分析智能化究竟会对战争带来哪些根本改变,明确面对智能化挑战该在作战思维、武器研发等方面做出何种选择,确保把握未来战争发展方向和时代脉搏,确保掌控与强敌作战的制胜法宝。
——中国(中关村)网信联盟战略研究中心编写
聚焦专栏